3月26日是2016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的日子,有知情人士向华商报爆料,此次考试会有多名“枪手”。华商报记者卧底团伙,证实的确发生了大规模。昨日,此前向华商报爆料黑幕的知情人再次爆料,称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行为,是因为巨大的利益驱使,而华商报记者也从侧面证实存在这种情况。
新闻引爆了网络。网友的跟帖中,有人呼吁要严惩行为;有人更是痛斥职称外语考试中的灰色利益链,“枪手”竟能轻轻松松一路绿灯;更有人一针见血指出一切都是“一辈子都用不上的”职称外语惹的祸!
得承认,公众面对职称外语考试是很纠结的。新华社去年9月就曾发文批评“职称英语阑尾该切掉了”,直言不讳地指出其设置的必要性、合理性、公平性“一直难以服众”。尽管最近国家明确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再统一要求,职称外语考试坚硬的现实已经开始出现松动,但作为一项严肃的国家级考试,职称外语考试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,这种违法行为就必须制止。道理很简单,违法必究!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说到底,之所以出现职称英语,还不是一个利字?临时招募的“枪手”,获益肯定不是最大的,据知情人爆料,组织者“除去打点费用,从一个人身上就能赚到数千元”,如此一本万利的生意不能说不诱人,也难怪组织者大都是些正儿八经的培训机构,已然呈现出规模化、产业化之势,“误入歧途”已经相当严重。从报道可知,组织者能够在“歧途”上走得这么远,也不是偶然的。
在报道里,“枪手”进入考点时,“保安及考点工作人员均未检查”;进入考场后,监考人员看到暗访记者与准考证信息不符时,“仍然放行”;手持金属探测仪的监考人员听到报警后“没有任何动作”。这一切都是记者亲眼所见,可见,监考、巡视环节有多么松松垮垮。在一个猫儿打盹的地方,就不能怪耗子太猖狂,监管的形同虚设,或许才是最大的问题。本来,一场严肃的国家级考试,一切就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范,可是,制度全然能够在此不可思议地瞬时失灵,防范考试舞弊的一道道防线都成了“马奇诺防线”,都派不上用场,这不科学。究竟是怎么了?人们期待一个真相。
高考也有,但高考鲜见有某个组织者胆子大到敢于连年运作大规模,很大程度上就在于,堵漏工作一直在持续加力。而并不在舆论关注的中心区域的职称外语则不然:事件大多得不到高考那样的关注度,也得不到高考事件那样的惩处力度。可是,难道眼见得职称外语考试就这样“烂”下去吗?可以这么说,如果这次事件不能认真对待,那么,下一次职称外语考试注定还会存在问题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凤凰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